“想為祖國航天事業出份力,也看中了這個領域的人才缺口。”2025 年高考,成都考生韋夢如超本科線 40 分,卻毅然選擇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衛星通信與導航技術專業。她的 “反向選擇”,指向全省高職院校中首個空天產業學院 —— 這是成都推進市屬高職專業優化、深化產教融合的縮影,也讓 “熱愛煉成專業” 有了新樣本。即日起,成都日報錦觀新聞推出《揭秘!我的專業不一樣》專欄,首期聚焦這所空天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探索。
產業需求引航:全省首所空天產業學院落地
走進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,教室里《航空航天概論》的理論講解與實訓場上無人機的升空實操相映成趣,構成 “知識積累 - 技術應用” 的完整培養鏈。這一場景的背后,是學校與成都國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空天產業學院 ——2025 年,在成都市委教育工委推動市屬高職專業調整的背景下,這所全省高職首個空天產業學院正式落地,同步增設衛星通信與導航技術專業。
“布局緊扣產業趨勢。” 空天產業學院項目負責人周遠非介紹,當前 “商業航天” 已寫入國務院《政府工作報告》,成為萬億級新興產業;成都 2024 年航空航天產業總規模突破 1500 億元,穩居全國第一梯隊。依托學校原有無人機應用技術、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等專業基礎,學院通過 “升級 + 新增” 構建三大特色專業:智能控制技術(航空航天電子方向)、機械制造及自動化(航空航天飛行器智能制造方向)、衛星通信與導航技術,形成覆蓋空天產業關鍵環節的專業群。
雙師共育:打造 “理論 + 實操” 閉環教學
今年 9 月,衛星通信與導航技術專業迎來首批 29 名新生,韋夢如正是其中之一。“我們的師資要兼顧理論深度與產業實踐。” 該專業教研室主任毛以芳透露,目前 12 名核心師資中,7 名為校內教師、5 名為國星宇航高級工程師,今年還將引進 2 名博士強化團隊。
“雙師同上一門課” 是這里的教學特色:校內教師搭建理論框架后,企業導師立即跟進實操演示;學生的畢業設計、競賽項目均配備 “校內 + 企業” 雙導師;學校教師可參與企業研發,企業導師也深度介入課程標準制定。“核心課程按‘崗位能力’分模塊設計。” 專業教師王思宇介紹,課程涵蓋衛星通信、導航定位、遙感應用三大模塊,覆蓋信號處理到數據解譯全流程;《航空航天電子整機裝聯工藝》等拓展課,則直接銜接衛星制造崗位需求。
產教深度融合:從課堂到崗位 “無縫銜接”
“年底前,三個核心實訓場地就能投用。” 毛以芳指著建設中的實訓區介紹,學院已投入超 1000 萬元,對標企業標準建設航空航天產品零配件實訓室、測運控大廳、衛星應用實訓室,未來還將增設航空航天技術應用實訓室,拓展北斗導航、衛星通信等前沿場景。
分階段實訓體系則讓學生 “逐步貼近產業”:大一通過參觀衛星制造企業建立認知;大二在校內實訓基地完成零部件裝調、測運控模擬,同步參與企業短期項目;大三進入 “訂單班”,在企業崗位實習中參與真實工作。“我們為每個學生建‘職業成長檔案’。” 毛以芳說,培養方案按需定制,企業全程參與就業評價,學生的實訓成績、項目成果直接作為招聘依據。
“這種模式實現了人才與崗位的無縫對接。” 國星宇航相關負責人表示,學生在校就能掌握實操技能,畢業后能快速適應工作,真正達成 “入學即就業” 的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