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11-09 14:29:34|已瀏覽:22次
據報道,我國高級技工缺口近1000萬人。日前,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召開會議,要求貫徹落實《技工教育“十三五”規劃》,大力發展技工教育,著力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后備產業工人和高技能人才。
我們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、素質較高的勞動力,但不少企業卻“抱著水缸喊渴”,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,缺技工,更缺高級技工,“設備易得、技工難求”。這一問題早已引起我國國家層面的重視。2014年,國務院出臺《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》,確定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是,總體保持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,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,總體教育結構更加合理。到2020年,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達到2350萬人,專科層次職業教育在校生達到1480萬人,接受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學生達到一定規模,從業人員繼續教育達到3.5億人次。
可是,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,社會急缺高素質技工,卻沒有轉變為受教育者接受職業教育的旺盛需求。恰恰相反,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,2015年,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601.25萬人,比上年減少18.51萬人,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43.0%。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1656.70萬人,比上年減少98.58萬人,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總數的41.0%。而2010年,全國中等職業教育(包括普通中等專業學校、職業高中、技工學校和成人中等專業學校)招生870.42萬人,比上年增加1.90萬人,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50.94%;在校生2238.50萬人,比上年增加43.34萬人,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總數的47.78%。也就是說,中職的招生和在校生規模占高中教育的比例都下降了6個多百分點。職業教育呈現萎縮之勢。
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。可以說,技工的低待遇、低地位,導致職業教育低人一等;缺乏吸引力和特色的職業教育,無法培養高素質的技工;技工素質難以滿足社會對技工的需求,進一步導致技工工資待遇無法提高……我國技工人才的教育與就業陷入惡性循環。眼下的問題是,必須突破這一惡性循環進入良性循環。
形成高級技工人才教育與就業的良性循環,關鍵在兩方面。首先,應該消除對職業教育的歧視,取消一系列歧視職業教育的教育管理制度與人才評價制度。我國于2014年頒布的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見,已明確提出取消高考錄取批次,這是消除教育歧視的第一步,接下來,還要認真對待廢除985、211的呼聲。我國的各類教育,必須平等發展,才能給受教育者多元選擇,如果把教育分為三六九等,不僅職業教育沒出路,整體教育都會沒有出路,當全社會都盯著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時,教育資源再發展,也滿足不了公眾的需要。
其次,要落實和擴大學校自主權,促進職業教育辦出高質量和特色。過去很長一段時期中,我國職業教育只重視規模發展,而忽視特色建設。一些地方為追求職業教育規模,甚至出現把職校生作為廉價勞動力輸出,辦學空心化的情況。這進一步敗壞職業教育的形象,很多家長不愿意送孩子讀職校,不是擔心其學不到技術,而是擔心“變壞”、“被當作學生工”。解決這一問題,根本在于扭轉職業教育辦學的功利化,堅持就業導向,形成辦學特色。
客觀而言,我國的高級技工工資已經不低,企業也愿意給高級技工高工資,只是由于從職校畢業的技工,根本不具備拿高工資的技能。所以,提高職校培養質量,對改善技工群體形象與地位十分重要。 來源:《北京青年報》
同題觀點
用配套制度補缺口
全國高級技術工人缺口1000萬人,不能不說是一種憂傷,是一種遺憾。如何破解“大國工匠”制約瓶頸?人社部鼓勵創辦技工學校,鼓勵培養工匠精神。問題在于,最終還牽涉到“愿不愿意學習”的問題。如果人們不愿意當工匠,再多技工學校也枉然,也會遭遇“教室空蕩蕩”的尷尬。
高級技工缺口1000萬人,更多的因素在于技工崗位還存在理想與現實的困惑。雖然我們強調“大國工匠”,但是相應的配套制度,卻沒有回應“大國工匠”的“大”。“大國工匠”依然是“小工匠”而不是“大工匠”。一方面是,社會認知的“小”。大家都感覺到工匠不是好職業,大家羨慕商人,羨慕官員,羨慕這崗位,羨慕那行業,有幾個人羨慕工匠的?一方面是,薪酬收入的“小”。綜合而言,工匠行業整體收入還是偏低的。比如很多用工企業連技工最基本的“五險一金”都難以保證,管理層面的人收入很高,而出力流汗的技工收入并不高,不能讓他們有尊嚴地活著。再一方面是,進步環境的“小”。無論是公職單位還是私營企業,在提拔管理層人員的時候,多會從行政管理人群中提拔,成了技術工人之后,很難在級別上成長,這也是巨大的障礙。
去年12月印發的《技工教育“十三五”規劃》則明確,要提高技術工人的收入;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屢提“工匠精神”。這都是實現“大國工匠”的利好。但是,更為關鍵的是要讓所有工匠都有尊嚴地活著,都看到前途和希望。
修補“技工缺口”不能只靠“工匠精神”,誰也不能只活在精神世界里。
郭元鵬來源:華聲在線
轉變觀念是“第一步”
由于高級技工缺口導致供需關系嚴重失衡,技工人才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視。抓技工人才隊伍建設,大力發展技工教育,不斷提高經濟待遇,都是必不可少的措施。重視技工人才,更需要從轉變觀念做起。
一方面,必須破除官本位觀念,樹立人才平等觀念。技術工人與官員相比,社會地位顯得卑微。重視技工人才,必須破除官本位觀念,糾正“做官才有出息、從政才是本事”,“萬般皆下品,唯有做官高”的偏頗認識。要認識到技術工人的技能技術也是一技之長,能夠創造出巨大的社會價值。技工人才與做官、與科技人才相比,只是社會分工不同,并無高低貴賤之分。要努力提高技工人才的社會地位、經濟待遇,使技工人才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認同,增強技工人才的集體榮譽感和社會歸屬感。
另一方面,必須破除唯學歷觀念,樹立真才實學觀念。許多人認為學歷越高越是人才,低學歷人員不能稱其為人才。技術工人一般由職業技術院校培養出來,學歷最多為大中專,在一般人眼里,大中專學歷根本就不是人才。重視技工人才,必須破除唯學歷觀念,要認識到學歷不完全是劃分人才的標準,主要還是看是不是有真才實學,是不是能學以致用。技術工人經過大量的實踐磨煉,完全可以成為某個方面的實際操作能手,能夠把科學技術、設計藍圖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成果,用雙手創造出非常完美優質的產品,發揮出其他人員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,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有用之才。要鼓勵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報考職業技術院校,使職業技術院校受到更多學子的青睞,讓更多的優秀技工人才脫穎而出,盡快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。 向秋來源:荊楚網
不妨擠一擠“人才泡沫”
人才是最核心的資源要素和生產力。近年來,人才的培養出現了嚴格的結構性失衡,一方面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,“史上最難就業季”屢被突破;另一方面,制造業所需要的高級技工嚴重短缺,比如據有關資料顯示,在中國僅數控機床操作工的短缺量就高達60萬人,有的企業為一些高級技工崗位開出年薪幾十萬的高價,就是招不到人,最后不得不聘請國外下崗的高級技工。
不可否認,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歧視,是眾多家長與學生,寧可擠普通高校這條獨木橋,也不愿意選擇讀職校從事技工的原因。當然歧視不是天然形成的,而是市場導向本身出現了問題。如果整個國家對制造業都不重視,扶持制造業的所有政策都漂于空中,沒有相對優越的經濟待遇和政策紅利,則無法產生極強的吸附力。在此,有兩個例子可以佐證,一是上市公司一年的利潤,可能還不及炒一兩套房;二是有新聞說,某地為了吸引人才而優待名校畢業生,博士研究生兩年之后就可以成為副處級干部。試想,若是技校生有此待遇,追求者豈能不趨之若鶩?
發展職業教育,不能只是就事論事,而必須以重視制造業為前提和基礎,讓從業者擁有最強的動力源。人都有趨利性,若是成為高級技工,不但擁有十分優厚的待遇,還擁有極高的社會地位,成為受人尊重的職業,如此,工匠精神才會有源頭之水。倡導“工匠精神”,也要擠擠“人才泡沫”,不過,在市場發揮決定作用的情況下,最好的手段就是發揮市場導向的作用,以政策扶持和激勵引導為前提,先讓制造產業和職業教育擁有良好的政策紅利、外部環境,讓人獲得更高的預期,工匠的短缺自會迎刃而解。 堂吉偉德來源:紅網